之前,我们对全县人畜饮水安全保障的排查工作还做得不深不细,监管工作还做得不够到位。
谈起农村客运给群众带来的实惠,老店镇大火地村陈贵林深有感触地说:在农村客运车辆开通之前,到巧家县城办事,要到镇里面才能坐到车。把新建、改建、养护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十二五期间,该县共投资3455万元,实施了通达工程建设线路18个项目225.98公里,全面启动实施了荞麦地至老林湾、大寨至东坪、大寨至茂租、黑铁至东坪等8条通乡油路建设工程项目457.4公里,村公路硬化项目132个,公路等级逐渐提升,截至2015年12月,巧家县共有公路2362.2公里,其中,省道1条138.7公里,县道8条706.1公里,乡道125条1482.6公里,村道6条34.8公里。
交通事业的发展,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巧家县民族团结事业贡献了积极力量。巧家县境内重峦叠嶂、峡高谷深、峰险坡陡、沟壑纵横,海拔相对高差达3900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财政特困导致全县交通建设滞后。村村通农村客运也是巧家交通大建设促进大繁荣的又一重要体现。近年来,巧家县围绕服务民生、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用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犹如一条条飘逸的丝带,从主干道延伸到村镇沃野……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多样化、开放式的交通大格局,以交通先行促民族团结。现在农村客运车辆开通了,在大门口就能坐车了。
为彻底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巧家县制定了交通水利立县发展战略,并把这一战略列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如今,条条道路上通公路主干线,下连农户千万家,汇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区域间那水天一色、山川壮美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人文风情交融绘就了今昔长江东转地标图画卷。
一是拍摄选题的唯一性。在上游3408公里的流程中,它一路披大山的清风,携雪域的晨雾,与怒江、澜沧江并肩闯出横断山脉,在云南境内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地理奇观。在此江段,因摆脱了上游南北夹击的群山的束缚而形成了万里长江流程中的东转地标。大江西域出天关,南北奔腾入滇川。
经历了只身荒野的寂寞、披星戴月的惧怕和夜宿农家拍摄过程。20年来,笔者几乎用了近20年最为先进的摄影器材来拍摄这一区域,拍摄了如今所见的国家西电东送工程之一的向家坝水电站建成前后的长江东转系列图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了今昔长江东转江域地标的恢宏浩瀚的气势,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该区域滇川两岸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新市古镇、南岸镇人文风情的变迁。
后经国家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77年科考确定,其流程长达6390多公里,从长江源碑记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的姜根迪如冰川以冰雪融化、涓流汇聚而起源,从此更正了长江源头在岷江上游的史记。2012年,特别是国家西电东送工程——向家坝水电站的建成投产,使原本滩多浪急的金沙江变成了绿水青山的高峡平湖。因在此组照片的拍摄历程中,常与艰险相伴,期间与恶犬搏斗,用拴牛的绳索当保险绳,同啃树皮筑巢的大黄蜂激战……山上林间除了要防蛇虫野兽出没外,还有一种并不起眼却令人难忘而又不知名的小黑蚊,当地人称日眼蚊,在草丛林间它们成群结队,尽管不断用枝叶驱赶仍防不胜防。但当流经滇川两省的昭(通)、凉(山)、宜(宾)三州(市)的沿江县境时,由于乌蒙山系五莲峰余脉的不断北延和大凉山系五指山余脉的南延东折,以致上游南北流向的大江在绥江县南岸镇、屏山县新市镇之间的江段形成了180°东转的U形大转弯,从东转点的北纬28.5°奔向北纬32°的长江入海口,由此成为2989公里的东西流向并在上海注入东海,终究找到了它所向往的归宿。
当天回城就医时,眼科医生说那种蚊子有毒,幸好清洗及时,不然会把眼睛毒坏,经治疗后,红肿了一个星期才得以康复。长江之名,始于东晋王羲之、孙卓两位文坛先驱,取其源远流长之意。母亲河存转身照,不枉流金二十年。与此同时,随着该作品的对外知晓度和认同感的提升,近年来,还吸引了周边省、市和县内不少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前往拍摄。
同时,因受云南高原西北部和四川西南崇山峻岭的阻隔,以致江水成为南北流向、幻化奔流。笔者每年都择时徒步登山,顶着烈日酷暑或风霜雨雪,披荆斩棘,经历了攀崖爬树,系绳拍摄以及激战黄蜂,去寻求最佳拍摄角度。
每当攀山登峰去拍摄,在鸟语花香的相伴中看云卷云舒,眺群山起伏、舟楫穿梭,赏江风月色、星移斗转和难得一见的红月亮,顿觉置身世外桃源而陶醉,那孤寂和疲惫仿佛被轻风拂去、荡然无存。二是拍摄过程的持续性。
笔者从大山走出、饱受这方水土的养育,以充满专注的情感而体现有爱有为、爱家乡、爱时代、爱自然的人生情怀。这里特殊的自然江域孕育了悠久的人文历史,在此滇川两岸从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元明清时期的马湖府遗址,具有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近两千年历史的新市古镇,横跨南北的嘉(今乐山)乌(今昭通)古道,纵贯东西的黄金水道至213国道,从皇木进京、京铜航运到滇茶马帮瑞贡京城,到昭乐高速公路的贯通,无一不在讲述着照片背后穿越千年时空的故事,呈现出今古传奇的历史变迁。四是拍摄情怀的专注性。在此系列图片的拍摄过程中,有亲友的关心与支持,有媒体的跟踪报道和党委、政府的褒奖,这一切都是拍好图片、鼓舞创作的驱动力。透过长江东转地标图,既激发对大美河山的热爱情怀,又将发挥形象定位、对外传播的效应。史上,因缺乏对长江的科学认知,便将其分为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长江四个江段。
这组地标性的系列图片,是笔者从触发灵感、萌发念头、设计构思到每年拍摄,历时20年持续坚守拍摄而得。在其纵贯华夏11省(区、市)的6390多公里流程中,其上游江段因群山阻隔而致江水南北奔流、幻化穿梭,以伟力无穷、势不可挡的气势冲破群山的束缚而在此浩荡东转,奔流注入东海,故在绥江县南岸镇形成了独特的长江东转江域地理标志。
这一系列作品还多次入选省内外的参展、参赛活动,被《环球人文地理》等数家报刊刊载,中央电视台,省、市、县电视台进行了播报。从海拔310米的地方攀登到1000米以上的燕子岩山顶,苦寻了30多个拍摄点仅获得屈指可数的几个最佳机位。
在四川省新市镇后山,我经历了从徒步登山、搭拖拉机、坐爬山虎农用车、骑摩托车、乘小汽车的拍摄之旅。三是拍摄过程的艰险性。
每当夜宿农家与狗嬉戏,或与村民吃腊肉、喝烧酒,谈天说地时唤起了浓浓的乡情,把一天的收获与疲劳带上了土墙房里的木板床。这就是气势非凡、雄奇博大的万里长江,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寒来暑往二十载,东转存照寄乡愁。现在,该作品已成为绥江县对外传播、形象定位的县域名片。
长江东转江域地标解读长江的形成,发生在距今1.4亿年前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和地势作用,使原自北向南的水系归并东流。通讯员:马志明 文/图。
同时,这一系列作品先后荣获了昭通市政府文艺创作成果二、三等奖,绥江县政府文艺创作一等奖。20年只为拍好长江东转图在历经20年的拍摄过程中,为了用光影、色彩、角度形象地展现长江东转的区域风貌、山水风采和多年形态及其人文风情,表现她与生俱来的气势。
长江东转江域的自然景观因地处滇川交界而呈现群山高耸、峡谷雄奇、江水回环、浩荡磅礴的自然壮景。在大自然的大山名川、大江大河中,去寻求具有江域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小题材与小景观是其拍摄选题和命名的初衷。
三江虽为同母生,但终有离别时,怒江、澜沧江犹如长江之妹,南行远嫁,唯长江钟情华夏大地,润万物苍生。五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性。在笔者4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期间这20年来除常规拍摄外,都在为长江东转地标图的拍摄而奔波,在此图拍摄之初的那几年因村道艰险、选点局限、时机不当等因素而未拍摄成功,不得不坚持、坚守,直至抵达山高人为峰的最高目标。探寻长江东转图的景境相融对笔者而言,这既是创作理念、创作精力、创作毅力、创作体力的自我挑战,也是一个艰辛、艰险的苦乐的拍摄历程,笔者从47岁至67岁,从青丝到白发的流光岁月,其酸甜苦辣的感悟却扎根心间、铭刻脑海。
长江东转江域地标在央视《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的纪录片中似乎被遗忘了,但仍触发了笔者摄影创作的潜意识及创作灵感,便对长江流程的流向、太阳的走向、气象特征和区域间古今水陆通道、人文历史的研究以及车载指南针的定位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绥江诗人黄发滨为之赋诗:心有远方铁石坚,痴情圆了梦中缘
长江东转江域地标解读长江的形成,发生在距今1.4亿年前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和地势作用,使原自北向南的水系归并东流。笔者每年都择时徒步登山,顶着烈日酷暑或风霜雨雪,披荆斩棘,经历了攀崖爬树,系绳拍摄以及激战黄蜂,去寻求最佳拍摄角度。
二是拍摄过程的持续性。2012年,特别是国家西电东送工程——向家坝水电站的建成投产,使原本滩多浪急的金沙江变成了绿水青山的高峡平湖。